News /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我们行进在“近自然”的路上

13 12 2017

文李艳 编孙雪骄

>>“近自然”实践之路

在宜宾县,四川省绿化基金会携手金江国营林场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及珍稀树种培育管理示范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充分运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对林木分化不完全、树种结构单一的湿地松和杉木林分,采取选择目标树、采伐干扰木,促进天然更新等近自然森林经营及管护措施。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我们行进在“近自然”的路上插图
近自然森林经营专家野外培训 摄影:©SGF(李艳)

目标树是林分中长势较好、树冠较大、树木质量和潜在市场价值较高的树木。用红色带子或油漆在所选目标树齐眉眼处的树干上进行标记,便于在择伐时进行区分。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我们行进在“近自然”的路上插图(1)
标记目标树 摄影:©SGF(李艳)

为促进树种组成乡土化、改善林分质量、提高单位面积的蓄积,选择在林间空地内补植乡土珍稀树种桢楠。对火灾影响严重且无法自然恢复的林分,计划采用清理受灾木、全面新造林的方式,营建桢楠林分,以增加珍稀树种木材储备。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我们行进在“近自然”的路上插图(2)
项目实施地的森林 摄影:©SGF(李艳)

通过在金江项目地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措施,能够改善现有森林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构建森林资源质量良好、林分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管理良好的森林木材生产是成本效益很高的碳储备技术。

>>“近自然”理论基础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起源于德国,是为了改变当时森林过度砍伐以及脆弱生态景观退化的状况,经过100多年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该理论遵循森林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充分利用森林的自然更新,通过选择目标树、逐渐伐除竞争木等经营活动,建立不同树种、不同年龄的混交林,使森林逐渐走向健康并不断提供高品质木材产品。实现森林的树种组成乡土化、林分结构多层化、综合功能最大化,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病虫害逐渐减少、森林蓄积量增加、林地质量提高,使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结合。

12月12日,四川省绿化基金会参加了德国政府贷款四川林业可持续经营管理项目经验和成果推广培训会,学习和分享了来自四川省林业厅领导、国内外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专家、项目实施地管理者,关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政策分析、理论技术研究及实践。


四川省绿化基金会真诚期待同关心生态公益事业的您交流协作,保护自然美景,建设美好家园。